武汉护生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武汉护生网 > 放生仪轨 >

放生仪轨

放生泥鳅的寓意是什么,初一可以放生鱼吗 放生的误解是什么,都有哪些

2022-11-19放生仪轨admin 964
面对这种社会现象,我们在举办放生活动以培养人们慈悲情怀的同时,极力提倡护生,积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,大力提倡素食,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措施了。但放生池毕竟是一块有限的

此种计虑,似乎有理,实则为阻人善念,助人杀业。其人幸得为人,或不至身受杀戮,故作此无理之理,以显己之智,能折伏放生者。使彼为鱼,及诸生命,当受杀时,断断不肯起此种想念。唯冀有人救己之命,别无他种“救亦恐或后来又被别物所食,别人所得,唯愿甘心受戮,免致后复遭殃”等想。果能当此时,作此想念,尚不足为训。况万万不能当此时作此想念,而于无关痛痒时,作此阻人善念,启人杀机之语。其人来生,若不自受其报,则日月当东行,天地当易位矣,言可妄发乎。

放生泥鳅的寓意是什么,初一可以放生鱼吗 放生的误解是什么,都有哪些

大鱼食小鱼,固有此事。放之又遭捕,亦不能无有。若谓小鱼被大鱼食尽无余,则无此事理。放者尽被人复捕去,亦无此事理。何得如是过虑?譬如救济难民,或与一衣,或与一食,亦可不至即死。在彼则当曰:“此一衣一食,何能令彼终身温饱,与之有何利益?不如令彼冻饿而死,便可不至长受冻饿矣。”又如强盗劫人,有力者为之捍御。彼将曰:“汝若能捍御彼一生,则为甚善。唯捍御一时,究有何益?反不如任彼抢劫一空,后来不至再被抢劫之为愈也。”父母之于子,常常抚育,而慈母不能抚身后之子。彼将谓:“既不能抚育,不如杀之之为愈乎?”君子修德,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。彼必期于万无一失,方肯行放生,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放生之事矣。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己于死也,哀哉,痛哉。

见人杀生,能救则救。否则发大慈大悲心念,以期杀生者,并所杀之生,各各消除业障,增长善根。而所杀之生,即从此往生西方,了生脱死。岂可不依佛意,妄生瞋自瞋他之烦恼,而通宵不寐也。不观周安士先生见一切神祠,及一切畜生,皆劝发菩提心,令求生西方乎。(此系依佛言教,非彼自立。)纵彼不领会,而我之悲心已诚挚恳切矣。此实助成净业之大宗也。

买物放生,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论,固当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,以死物浮水,究非善策。若谓已死,与家人食,并施与贫人,亦无不可。当令食者多多为彼念佛,以此是放生物,否则食之有罪过。若能为彼念佛,则彼此各有利益。以此相劝,亦能诱彼食者少种善根。

光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,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。此事已成铁案。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,则买而放者,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。然人情多好名,此各日放生则有名。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,若不于此各日放,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。……放生以志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。所有仪式,亦不过表示法相而已。如有其人,固宜按仪式行。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。

买鸽子放生得什么功德放生的随想

每年的生日,我都有一个成例,那就是放生。
对此,我是这样想的:上苍尚且有好生之德,何况佛陀的慈悲更以利乐一切有情为鹄的,我的生命能延续至今,不仅要感谢上苍的好生之德,更要感谢佛陀的慈悲。因此,每当我年齿增长的纪念日到来,便自然地想起了以放生的方式来报恩。
提起放生,本人对此颇有些感想。原先,我曾随同教内的信众参加过多次放生活动,那确实是培养大众慈悲情怀的一种有益活动。在参与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之后,我对此也另有一些想法:这样的活动固然是好,但似乎仍然局限在有为的功德中,并且也过于拘泥形式。
首先,放生的时间一般多定在佛诞或观音等菩萨的纪念日,但在此前,信众们早在募集资金购买各种动物。那些原本是经过了人为捕猎伤害了的动物,放在信众的家里蓄养一段时间之后,不但没有恢复元气,而且越发与它们所生存的大自然疏远了。等到将这些生存能力不强的动物放回大自然之后,它们中的存活率究竟能有多少,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质疑了。
其次,江南的寺院大多有放生池,放养在池中的水族虽然享有听闻佛法之便,他们伴随晨钟暮鼓的生活自然也饶多法喜。但放生池毕竟是一块有限的空间,且不同的水族动物的食物选择也不同,它们未必能获得充足的食品来维持其生命的延续。加上有的水族动物是肉食类的,它们一时是无法改变其食物习性的,因而在放生池中又不免会弱肉强食起来了。在杭州净慈寺的放生池中放养了不少的龟类动物,它们往往因缺少食物来源而形体羸瘦不堪、其生命似乎难以延续。假如人们将肉食投入放生池中,又大违护生的情怀;如果不这样做,那么多的乌龟必然会活活饿死在放生池中。又如苏州西园寺中的放生池,其规模比一般寺院的要大得多,在池中还放养了两只三百年的大鼋。就由于有了它俩,池中的其它水族时常遭到捕杀,有一次信众在池中放养了两只鸭子,也给大鼋吞吃了。寺中的一位老师傅对此很生气,他傍晚时坐在池旁的石栏上大骂这两头癞头鼋,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两个不争气的家伙的叹惋。癞头鼋尽管长期在寺中聆听法音,但由于它们的业力太重,还是无法改变其杀生的习惯,可见定业难转呀!在此,我不禁想起了洞山禅师的一段开示:当时有学人问洞山“蛇吞虾蟆,救则是,不救则是”,洞山禅师当即开示他说:“救则双目不睹,不救则形影不彰。”像这样不触不背、既不违背自然的生态的法则,又严格遵循佛教慈悲精神的开示,非洞山老人,别人实在是难得道出。
由此可见,如果我们果真有那样一种慈悲精神,放生又何苦一定要选择在吉祥的日子呢?又何苦一定要拘泥于那种宗教形式呢?只要我们具有这样一种慈悲情怀,遇上了可以解救的动物,便可随缘施以无畏,不必拘泥于有相的形式,那该多好啊!这样,不但动物获得了及时的救助,而且它们回归大自然的存活几率也要大得多。
然而,走笔至此,本人似意犹未尽。那就是我们在放生的同时,往往会既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遇见了伤生、杀生的现象。我的生日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,也是各种动物繁衍的季节,可每当我到江边投放水族之时,那些电渔的船只怎是出现在我的眼帘,令我不得不陷入了沉思。在经济建设日益繁荣的今天,生态与人文的破坏正在日益加剧,人类在取得经济建设成果的同时,却又失去了那些极为宝贵的东西,这难道不够发人深思的了么!
在另一方面,“放生”固然重要,但与“放生”相比,“护生”似乎显得尤为重要。在上个世纪,艺术大师丰子恺用他传神的画笔描绘了四部《护生画册》,对当时社会的教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。然而,如今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,人们护生的理念却渐渐地淡薄了,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的省份,那里的人们竞相食用野生动物,乃至造成了去年的“SARS”席卷全球,给各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,并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。面对这种社会现象,我们在举办放生活动以培养人们慈悲情怀的同时,极力提倡护生,积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,大力提倡素食,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措施了。因为,只有这样做,才能从源头上断绝人们的“杀生”:由于大家都不吃荤腥了,那么,那些依靠捕猎为生计的人们便会失业,这样自然生态便会恢复平衡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,则需要更多的人们认同佛教的这一慈悲精神,自然也有待于佛学的日益普及了。在《护生画册》的第一集中,有一幅题为《芦菔生儿芥有孙》的作品,并附有弘一大师手书的苏轼诗作,谨将此诗钞来作为通篇的小结。
秋来霜露满东园,芦菔生儿芥有孙。我与何曾同一饱,不知何苦食鸡豚?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