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护生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武汉护生网 > 放生祈福 >

放生祈福

放生佛教歌曲,谈谈佛教歌曲

2023-09-01放生祈福admin 909
10、济群法师: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,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“种善因得乐果”,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现实人生的幸福,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,还涉及到自他双方

一、一天中哪个时间段放生好

1、一天,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。当他看到《佛教文化》季刊上登载的《众善奉行》歌时,立即高兴地唱起来。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,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。

2、几天后,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,对他谈起这件事。他说:“是不一样。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,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。”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,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,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。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。

3、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,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,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。诸如《平安夜•圣诞夜》一类的圣诞歌,舒伯特、古诺创作的《圣母颂》等均属这一类。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。

4、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,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,圣诞歌,还是中国的梵乐、佛曲,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。

5、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来信,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,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。

6、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。他曾应大醒、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《三宝歌》。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,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。《清凉》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,由俞绂棠作曲的。

7、弘一法师这道歌词很有意思,没有用佛、菩萨的名号,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,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,深邃隽永。“清凉”在佛教中是“尸罗”(sila)十意之一。尸罗是梵语,意译为“戒”,但包括多层含义,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。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、怒火、无明火,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,只有戒能止息热恼,故称清凉。

8、全曲歌词用月、风、水来描绘清凉,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。

9、清凉月。《华严经》中有“菩萨清凉月,游于毕竟空”句,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。

10、清凉风。《大日经》中有“譬如风界除一切尘”句。说如来慧风,涤除一切障盖烦恼,令证涅磐清凉法性。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,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。

二、香港哪里允许放生鱼

1、清凉水。《智度论》中有“人大热闹,得入清凉池中,冷然清了,无复热恼。”又有“智目行足,到清凉池”句。歌词用清水一渠,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。

2、最后一句“清凉、清凉,无上究竟真常”,是总的概括。世事无常,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,便可以得到真常。

3、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,为纪念他,有心人当再唱此歌,聊胜泣怀。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,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。

放生佛教歌曲,谈谈佛教歌曲

4、人天长夜,宇宙黮暗,谁启以光明?三界火宅,众苦煎迫,谁济以安宁?大悲大智大雄力,南无佛陀耶!昭朗万有,衽席群生,功德莫能名。今乃知,唯此是,真正皈依处。尽形寿,献身命,信受勤奉行。

5、二谛总持,三学增上,恢恢法界身;净德既圆,染患斯寂,荡荡涅槃城!众缘性空唯识现,南无达摩耶!理无不彰,蔽无不解,焕乎其大明。今乃知,唯此是,真正皈依处。尽形寿,献身命,信受勤奉行。

6、依净律仪,成妙和合,灵山遗芳型;修行证果,弘法利世,焰续佛灯明。三乘圣贤何济济,南无僧伽耶!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,住持正法城。今乃知,唯此是,真正皈依处。尽形寿,献身命,信受勤奉行。

7、

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,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是长期以来,佛教的弘扬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,民众在接受教育期间,无法从教科书上对佛教获得正面的了解,仅有的一点介绍,也是从唯物论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,使得他们对佛教的了解,大多停留在片面的错误认识上。看到有人来寺院烧香拜佛,就以为佛教只是用来保佑平安的途径;看到信徒中老年人居多,又以为佛教只是闲来无事后的精神寄托;看到个别文学作品中的描写,又以为学佛是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;而近年来的部分影视作品,更使很多人以为出家人都是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的豪侠之士。凡此种种,都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佛教的正确认识,需要我们通过正面的宣传去改变。而在当今教界,能够走向社会弘法的法师还是太少,尤其是面对十几亿的人口,这一比例实在是过于悬殊,因而,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弘法方式,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正信的佛教。

8、

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,我所说的来世化并不是想要否定佛法对来世的关心,而是反对那种无视现实人生,仅仅以求得来世快乐作为学佛的目标;我也不想否定临终关怀及超度鬼神的作用,而是反对将鬼神的超度作为佛教服务的首要宗旨,甚至以经忏佛事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;我也不否定学术研究的价值,而是反对学佛者以学术研究作为学佛的唯一目的;我也不否定对佛教哲理的探讨,而是反对那种把学习佛法当作哲学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。人生佛教的理念,正是针对这几种流弊而提出的,使佛法回归其原有的人本精神,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。

9、
济群法师:人生佛教的理念,虽是由太虚大师于民国年间首先提出的,与以往的传统佛教相比,似乎是独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,但究其思想内容,并非创新之见,事实上,人生佛教正是对原始佛教的回归。与其他宗教的以神为本不同,佛教的立足点是人本的。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道成佛,他的出世虽是要普度一切众生,但重点还是在人,所以说,人道是六道的枢纽。佛教有三世说,佛陀设教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获得现世乐、来世乐、涅?究竟乐,但我们要知道,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,无尽的未来是以现在为开端,因而,在原始佛教中,更重视当下生命的改善,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,都建立在珍惜当下、把握当下的前提下。而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,由如是因感如是果,我们希望有美好的未来,就应认真对待现有的人生,现有的每一天。

10、
济群法师: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,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“种善因得乐果”,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现实人生的幸福,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,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,也就是通过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乐的人生。需要明确的是,从佛教的观点来看,现世乐和来世乐又是统一的。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的快乐,是依戒定慧修行获得,其内涵是开智慧、断烦恼、证真理,并最终成就解脱。与大多数人为追求一己私欲,由欲望满足而获得快乐的途径是不同的。因为通过这一途径所得到的现世乐,可能是建立在合理的行为规范上,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;而其实质也往往局限于现实的当下,不能给未来人生带来什么利益,甚至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过患。因此,现世乐应以来世乐为参照,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才能使我们在现实的当下法喜充满,同时给人生带来无尽的利益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