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护生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武汉护生网 > 佛法修行 >

佛法修行

探索佛教起源的初学者必备指南

2024-04-18佛法修行admin 536
释迦牟尼苦行、降妖、成道的故事都是由太子的暗卫夕阳(他在佛陀成道后随佛出家,是第一位持戒的大弟子)见证的。为了弘扬佛法、拯救众生,十方世界也出现了无数的佛陀和菩萨

南无阿弥陀佛!

非常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,让我们大家齐聚一堂,共同探讨大乘佛道和大手印无上瑜伽。

请大家双手合十

向伟大的传承大师们致以诚挚的敬意: 能贡巴大师、妙安上师、净土大安上师、宗桑彭措上师、大上师尼玛仁波切、大圆满德洪仁波切、噶举才旺仁波切!

好,请大家把手合起来。

我们知道,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原的。公元前 565 年,在古印度的卡维拉城邦(今尼泊尔境内),出生了一位王子,名叫悉达多,姓乔达摩。后来,他出家修行,悟得无上智慧,圆满无量功德,成为无上的存在,因此被称为 "无上正等正觉 "的佛陀。因为他是出生在释迦族的圣人,所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。释迦牟尼还有更深的含义,可以用梵文 "Shakyamuni "和中文 "能忍寂静 "来解释。能仁 "的意思是能善待一切众生;"寂静 "的意思是不执着于表象。

佛不是人格化的神,也不是所谓的创造和主宰宇宙的神,更不是所谓的 "道的化身"。佛是人,如果一个人能够切实做到佛所说的修行之道,那么他就有成佛的可能。在佛的境界中,虽然可以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迹,但这并不是佛所看重的,最重要的是佛的圆满功德和因觉悟而产生的大智慧。佛陀以世俗之身示现成就无上佛果,正是以身作则,鼓励有志学佛的人及时以世俗之身追求无上佛果。

佛陀有肉身,所以他是一个真实的、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。只是由于古印度不重视历史记载,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具体生卒年月,不易考究。不过,在佛教典籍和碑刻的记载中,关于佛陀的年龄却有多种传说。据近代学者考证,佛陀生于公元前 565 年,圆寂于公元前 486 年。

佛陀的父亲晋阳王和母亲摩耶夫人(即大摩耶)在佛陀出生后仅一周就去世了。因此,佛陀是在母亲的嫂子、佛陀的姑姑和父亲的悉心照料下长大的。不过,在出家之前,他被称为悉达多太子。他的姨母与摩耶夫人同时嫁给了晋阳王,被称为摩诃波阇波提(后来出家,被称为大爱道比丘尼)。佛陀出家前,曾像其他人一样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妃,并生下了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小王子。据《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祇律》卷三记载,出家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个妃子:一个是耶输陀罗,第二个是鸠摩罗什,第三个是鹿王。相传,佛祖的儿子罗睺罗是佛祖的手指怀上的。

虽然王室的生活富足舒适,但悉达多太子并不贪恋这些世俗的激情、欲望和享乐。他游历四门,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现象,也看到了修道者,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,从而立志出家。二十九岁那年,太子夜出王宫,脱衣出家。太子遍访世间修行人,但无一人能达到解脱境界,太子向他表明自己无法达到究竟的解脱境界。于是,他来到苦行林,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苦行。在此期间,包括欢喜米王派来的玛利塔普在内的五人与王子一起修行。在苦行期间,太子每天吃一麻一麦,虽然身体枯瘦,却没有证得菩提,于是离开了苦行林。这时,与他一起修行的五位修行者误以为太子失去了理智,便离开了他。

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沐浴,接受了牧羊女的乳汁供养。恢复体力后,他来到伽耶村的菩提树下,用吉祥草铺好金刚座,结跏趺坐于东方,发愿成道。当时,有一个魔王想捣乱,菩萨以慈悲心降伏了魔王。他以禅定和智慧的力量,通达一切法,以超凡的智慧证悟十二因缘,在明相出现时,成就了 "无上正等正觉"。世人尊称他为 "佛"(意为觉者),法名 "释迦牟尼",时年三十五岁。释迦牟尼苦行、降妖、成道的故事都是由太子的暗卫夕阳(他在佛陀成道后随佛出家,是第一位持戒的大弟子)见证的。释迦牟尼佛悟道时说:"奇哉!奇哉!"!奇哉!奇哉 世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悟。指出众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

释迦牟尼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,开始了长达四十九年的弘法生涯,为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,开悟成佛。为了弘扬佛法、拯救众生,十方世界也出现了无数的佛陀和菩萨。其中,我们熟悉的有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地藏菩萨、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。

佛陀在四十九年的弘法生涯中,最初讲了二十一天的《华严经》,然后讲了十二年的《阿含经》,八年的《方等经》,二十二年的《般若经》,以及八年的《法华经》和《涅槃经》。这是大大会的宣讲,而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则说了无数次。佛陀因材施教,开导迷途者,救苦救难,诱导无数人皈依受戒。无数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从善、忏悔罪业、发菩提心、修持佛法。因此而获得无上极乐、究竟解脱和证悟无上菩提的人,更是数不胜数。

探索佛教起源的初学者必备指南

例如,佛陀在鹿野苑向阿难等五位初随佛陀修行的人宣讲四圣谛、五蕴等圣妙法门,他们听后,证悟了法门的果位,立即皈依佛陀,从佛出家。此后,佛陀云游四方,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指点迷津。佛陀的弟子中,有国王如普贤王、阿难王,有公主如韦提希夫人、末利夫人,也有社会下层如莲花生、偈伽等。佛陀送阿那律、难陀、阿难等王子出家,也没有抛弃卑贱的优婆离、拾粪者尼提等人。

总之,佛陀弘扬佛法,就是以慈悲摄化众生,以佛法引领众生,以智慧教化众生,以佛法滋养众生。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,不相信因果报应,不相信六道轮回,对世间万恶和自己行为将来的果报无知无畏,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恶习。佛陀慈悲为怀,用自己吃马麦、被人诽谤的经历来传授佛法,详细讲解了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,都是过去的恶行造成的,让众生明白因果不虚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回心转意,证得永恒法身。

慈悲的佛陀爱护一切众生。教育对象不分贫富、种族、信仰,一律平等,皈依者日增,故有僧伽(Sangha)。在佛陀的弟子群体中,有各式各样的圣人和贤人,所以佛陀制定了戒律,并经常教导弟子们持戒的重要性。

正是戒律维护着僧团的纯洁。个人遵守戒律,以法治国。佛陀还规定布萨每半月诵戒一次,并在集会时说戒,让所有比丘都能在清净的戒律中培养善根,长期修持梵行。

佛陀传法四十九年后,为了让众人珍惜佛法,修行解脱之道,在八十岁时涅槃。涅槃之时,众生悲号,声闻、菩萨、天龙、人、非人等云集。佛陀大慈大悲,为大众开示了佛性常住不变的含义,以及佛陀常乐我净的含义。他还揭示了众生皆有佛性、一阐提以及声闻、缘觉应证大觉果的道理,并广泛讲述了与涅槃有关的所有菩萨法教。在回答阿难提出的四个问题时,他嘱咐弟子们在佛灭度后,要以戒为师,恪守四圣谛,以默拒降伏恶人,并在所有佛经的开头立下 "此是我所闻",以激发信心。他叮嘱弟子们要持守清净戒律,一心向善,孜孜以求,身常慈悲,口常慈悲,意常慈悲。

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。

东汉永平十年(公元 67 年),明帝刘庄夜梦金人放光于殿庭,晨问群臣。长史傅奕回答说 "西天大圣名佛,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。于是,皇帝派中郎将蔡川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取佛法。蔡川在西域见到了朱凡和泽马腾,并得到了佛像和经书,用白马洛阳驮回。皇帝特意为他们修建了一座精舍,称为白马寺,供他们居住。于是,摄政王摩腾和寺中的竺法兰翻译了《金刚经》四十二章。这几乎是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的普遍记载,并被用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。

佛教传入中国后,直到后汉桓帝末年(147-189 年),记载才逐渐翔实,史料逐渐丰富。当时,西域佛教学者相继来华,如安西的安世高、安玄,月支的支娄迦谶、支曜,天竺的竺佛朔、康居的康孟详等。因此,翻译工作越来越受欢迎,佛法工作也越来越受欢迎。

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,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信仰,其间经过众多高僧大德的弘扬和倡导,众多帝王将相和饱学之士的加入,终于使佛教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。它的信仰深入人心,"家家阿弥陀佛,户户观世音菩萨",就是忠实的写照;而佛教的哲学部分,与儒家、道家等相结合,交融激荡,又汇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之海,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。现在,它被称为中国传统宗教,而不是外来宗教。

我们初学佛的人,由于大家都忙于工作、事务,有一些往往是简单的道听途说,或者是支离破碎的吸收佛学知识,这样组合起来就是一些陌生的佛学。往往是掺杂了一些电影、小说、神话以及自己的猜测等形式,就会陷入一种迷信,或者是狂妄自大等诸多不良状态,不是正统、纯正的佛教。因此,非常有必要拿出这三天的时间,让大家静下心来,了解与我们的生命有着最重要关系、与我们的解脱有着最重要关系的佛法,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显现形式!作为佛法的追求者,我们应该以正确的 "空杯心态 "来聆听佛法:

1. 来讲堂,不是来寻找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。

来讲堂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。

3. 来到讲坛,不是为了告诉别人你比别人知道得更多。

4. 来讲堂,不是为了证明你比大师更有智慧。

5、来到讲堂,过于固守固有的观念,只能说明你因循守旧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