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护生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武汉护生网 > 佛法修行 >

佛法修行

通往心灵自由的捷径:深入解析阿含解脱道次第书教材第十二章的神奇之处

2024-05-05佛法修行admin 951
佛陀对比丘们说:"。比丘们 当一个愚昧无知的凡夫的身体受到各种痛苦的触动,痛苦不断增加,甚至夺去他的生命,当他悲伤抱怨、哭泣呐喊、心神狂乱时,就会增长两种痛苦,如果

第 12 章:接收信件

I 杂项 465(466)

当时,尊者罗? 到了佛陀的住处,头面礼足,退到一边,对佛陀说:"世尊!我怎样才能知见身及外境的一切相,怎样才能无我、无我所、无我所利、无我所执呢?"

佛陀对罗说 罗: 有三种苦--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这三者的因、集、生、灭是什么?这就是触的因缘、集、生、转;其触的因缘,其感受的生起;其触若灭,其感受亦灭、止、凉、去;以此知见我识及外境的一切相,离一切我执、我所执、我执。

佛法分享

当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时,就会产生执着和排斥,进而产生种种苦乐。当六根与外六尘接触时,就会产生执著和排斥,进而产生种种苦乐。"我执 "是指 "我所","我所 "是指 "我所"。

所谓 "触灭",不是眼睛看不见,耳朵听不见,而是六根接触六尘的一刹那,不贪不拒。让一切境界如水般流过--"我 "就消失了,"有与无 "就消失了。

二百四十六(467)

佛陀对罗? 罗: 有三种苦--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若比丘观乐受想苦,观苦受想刀刺,观苦受想无常。若比丘以苦想而思乐,以刺想而思苦,以无常灭想而思不苦不乐,则名为正见。

三四六七(468)

佛陀对罗? 罗: 有三种苦--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若观乐,应于我所修梵行,以断乐之贪欲;若断苦之嗔恚,应于我所修梵行;若断不苦不乐之痴,应于我所修梵行。

罗?罗!如果比丘的乐受为贪所破而知,苦受为嗔所破而知,不苦不乐受为痴所破而知,那么比丘就被说成是破除了爱欲的束缚,经历了一切结、无间慢等,以及究竟苦的边缘。

通往心灵自由的捷径:深入解析阿含解脱道次第书教材第十二章的神奇之处

佛法分享

苦增贪,苦增嗔,不苦不乐增愚痴。这同样适用于一切感受:集、灭、味、苦、离。

四百四十九(470)

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 愚痴无闻凡夫生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博学圣弟子生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比丘们 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区别?

佛陀对比丘们说 谛听!好好思考!我来告诉你们。比丘们 当一个愚昧无知的凡夫的身体受到各种痛苦的触动,痛苦不断增加,甚至夺去他的生命,当他悲伤抱怨、哭泣呐喊、心神狂乱时,就会增长两种痛苦,如果是身体上的,就是身体上的痛苦,如果是精神上的,就是精神上的痛苦。

譬如书生身中两支毒箭,痛苦万分。愚昧无知的凡夫也是如此,身心二识增长,痛苦不堪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无知,无知的凡人被五欲所触,受五欲之苦。触苦则嗔,嗔则怒。若不知此二情,若集、若灭、若味、若患、若离,则有非苦非乐之情,是为执著。乐受系缚不离,苦受系缚不离,不苦不乐受系缚不离。什么是系缚?与贪、嗔、痴系缚,与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系缚。

当闻法者圣弟子的身体受到苦难的触动,巨大的苦难逼迫着他,甚至要夺去他的生命时,他不会悲伤抱怨,不会哭泣呼喊,也不会心乱发疯;这时,只有单一的苦难,即所谓的身体之苦,而没有精神之苦。

就像一个学者中了一支毒箭,却没有中第二支毒箭;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只会产生一种感觉,这种感觉叫做身体的感觉,而不是心理的感觉。为乐触故,不染欲;不染欲故,渴求乐而不致乐。为苦故,不生嗔怒;不生嗔怒,故不生苦。在这两种情况下,集、灭、味、苦、离如实而知;如实而知,则不苦不乐不因痴而起。乐不系于解脱,苦不系于解脱。什么与它们无关呢?贪、嗔、痴不系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不系。

佛法分享

当遇到同样的情况时,凡夫的反应与具有正知正见的修行者的反应有何不同?前者是身心受苦、大哭大闹、发狂、怨天尤人。而正知正见的修行人,身体受苦,但心不受苦,所以不会怨天尤人,也不会大哭大闹,更不会发狂,更不会怨天尤人。

为什么凡夫和具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,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别?这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。

佛陀对比丘们说:"我以万物为我,不以万物为我。

佛陀告诉比丘们:"因为诸行无常,因为诸行可变,所以我说诸受是苦。

知诸行无常,故诸行皆是刹那法;于诸苦中,能以智慧识。

故曰:苦即众苦,正觉者知。了知一切苦,现法尽无漏。

比丘勤方便,正智不动摇,身死不堕数,永入涅槃中。

第六百四十七三(474)

佛陀对阿难说:"我说一切苦都是苦,因为诸行无常,因为诸行易变。再说一遍,阿难!我说一切苦皆苦,因为诸行渐灭;我说一切苦皆苦,因为诸行渐止。

阿难对佛陀说:"世尊,这是什么?以诸行渐断故说?"

"这就是诸行渐灭"。

阿难对佛陀说:"世尊!何谓诸行渐断?" ......

佛法分享

◎"以诸行无常故,以诸行是变易法故,谓诸受皆是苦。" 有些修行者把无常等同于苦,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,所以世间一切都是 "苦"。这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和推理的结果。

无常、无我、涅槃寂静是宇宙三大永恒法印。法印和真理必须是 "中性 "的。"苦 "不是永恒的法印。如果苦是永恒的真理,那么就没有解脱的可能。

苦来自 "贪、爱、聚"。苦来自于触与受,然后产生排斥心的贪与嗔。苦的根源来自于无明,即不了解自然规律,从而在无常的规律中挣扎。"苦 "源于 "逆"。有自我就有痛苦。

这就概括了一切现象界都是无常的、变化的、趋向灭亡的。欲界如此,四禅八定中的色界和无色界也是如此。灭尽定也有入定和出定,也是无常和变异的,最终会停止和灭尽。

四禅八定中的色界和无色界也是如此。

七百四十四(485)

"优昙婆罗 世间人不明白我所说的真理,因此他们互相争论,互相侵犯,最终也不能从我的法和我的律的真理中停止自己的脚步。尤迪希拉 如果一个人明白了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事情的真谛,他就不会再一起批判和违反,他就能止息已产生的批判和未产生的批判,从而安住在佛法和律法中。

然而,尤迪希拉 受有两种:欲受和非欲受。什么是欲受?产生感受的五欲和功德称为欲感受。什么是欲受呢?离欲、离恶、离不善法、有觉有观、无喜无乐、安住于初禅的比丘称为离欲。

如果有异教僧人说:"《沙弥塔经》只说灭欲,这叫无上极乐。这是不应该的。这是为什么呢?应该说:'这不是世尊所说的极乐之数;世尊所说的是极乐之数,如是说。

尤迪希拉 极乐有四种。这四种是什么?它们是无欲之乐、远离之乐、寂静之乐和菩提之乐。

佛法分享

有些人认为,内心宁静或进入 "灭尽定 "意味着进入 "涅槃寂静"。但事实上,内心的宁静或进入 "终极宁静 "与现实世界中的 "涅槃寂静 "并不是一回事。前者属于行的境界,是经过实践和认证的,是通过个体化的修行而达到的,有入有出,有生有灭。真正的 "涅槃寂静 "指的是宇宙本质的实际特征--"空"。它是一种 "无为"--不生不灭,如是如是,与任何个人的精进修行无关。它与任何个人的精进修行无关。只有 "无为 "才能被渗透。

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--灭尽禅的极乐,即灭除苦想的极乐,不同于寂静和菩提的极乐。

哈奇曼 487(488)
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 若人观无常、观变易、观离欲、观灭尽、观舍离,成就诸漏,是谓众生以食而有。还有二法,即名和色。又有三法,谓三受。又有四法,谓四食。有五法,谓五受阴。有六法,即内外六入。有七法,即七住识。有八法,即八种世间法。有九法,即众生的九种住处。还有十法,即十种业相。在这十种法中,人可以观察到无常、变化、欲、灭、舍,并能做到诸漏皆尽。

佛法分享

本经集中了许多要点,需要逐一理解和消化。若能积极观照其无常性和变化性,就能逐渐趋向解脱和自由。


参考资料